几乎所有的臣将,都希望在史书这被记载为“忠臣良将”,但是我们翻看三国史料,就会发现真正的忠臣良将寥若晨星,假忠臣真降将却比比皆是,比如所谓的曹魏“五子良将”,真正“从一而终”的只有乐进乐文谦一人而已,就连《三国志·卷三十六》中的蜀汉五大将,也是除了张飞之外,都有改换门庭的经历。
在这两个“五将”中,改换门庭次数最多的就是张辽张文远,甚至连姓氏都改过:“本聂壹之后,以避怨变姓。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,召为从事,使将兵诣京都。何进遣诣河北募兵,得千余人。还,进败,以兵属董卓。卓败,以兵属吕布,迁骑都尉。太祖破吕布于下邳,辽将其众降,拜中郎将,赐爵关内侯。”
张辽功成名就之后,也没有认祖归宗恢复“聂辽”姓名,所谓“白门楼痛骂曹操”,那只是演义小说虚构,张辽要不是带了一票人马投降,就不能赐爵关内侯——按汉朝军功封爵制度,带领多少人马投降,跟杀敌数量同等记功,关羽是被俘投降,所以一开始受封的军职(偏将军)比张辽高,但却没有爵位,白马之战斩颜良后才受封汉寿亭侯。
展开剩余85%张辽和关羽都是青史留名的“忠臣良将”,他们做的事情基本都可以接受,因为他们投降曹操的时候,原先的“主公”已经快完蛋或逃走了,后来也没有对“故主”大打出手——张辽是没有机会打吕布,关羽是不可能打刘备。
关羽和张辽没有做出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,咱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五个人,却是不折不扣的假忠臣真降将,做出的事情也真令人不齿,其中排在第一位的,就是庞德庞令明。
古人讲究“君子绝交不出恶言”,庞德投降曹操后,大骂故主马超无谋、哥哥不义,却从来不说自己对马家不忠,也不说自己在寄居兄家的时候为什么杀嫂:“德昔在故乡时,与兄同居,嫂甚不贤,德乘醉杀之,兄恨德入骨髓,誓不相见,恩已断矣。故主马超,有勇无谋,兵败地亡,孤身入川,今与德各事其主,旧义已绝。”
如果嫂子真是不贤,那么被庞德斩杀后,庞柔就不可能恨入骨髓,而且庞德杀嫂的时候还喝醉了酒,这件事让人越琢磨越不对劲:庞德是不是酒后乱性失手杀人?
庞德是马家军悍将,也曾为张鲁作战,投降曹操后表现得同样悍勇,被关羽俘获后不肯投降,很多人认为他是“忠义”,却忘了很重要的两点:其一,他有没有脸面入蜀去见故主马超和哥哥庞柔?其二,庞德并非曹操宿将,他投降后,曹操会不会诛其满门?
庞德没脸投降,也不敢投降,所以我们只能说他是假忠臣真良将,他的儿子庞会做事更不地道:关羽对庞德已经仁至义尽,劝降不成“怜而葬之”,庞会却在蜀汉灭亡时,杀尽了关羽遗存的老弱妇孺,这样的事情,连白衣渡江的吕蒙都做不出来。
与庞德一样属于假忠臣真降将,却做事令人不齿的还有于禁于文则——那厮一贯则人严待己宽,这个济北相鲍信的部将,在投降曹操后,为了表忠心不惜拿向他投降的故友开刀:“昌豨复叛,遣禁征之。禁急进攻豨;豨与禁有旧,诣禁降。诸将皆以为豨已降,当送诣太祖,禁曰:‘诸君不知公常令乎!围而后降者不赦。夫奉法行令,事上之节也。豨虽旧友,禁可失节乎!’自临与豨决,陨涕而斩之。是时太祖军淳于,闻而叹曰:‘豨降不诣吾而归禁,岂非命耶!’”
当时征讨昌豨的主将是夏侯惇,都亭侯、威虏将军臧霸的地位也比于禁高——于禁当时只是偏将军,他是用老朋友昌豨的人头,为自己换来了虎威将军的头衔,裴松之在给《三国志》作注的时候怒斥:“围而后降,法虽不赦;囚而送之,未为违命。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,而肆其好杀之心,以戾众人之议,所以卒为降虏,死加恶谥,宜哉。”
自古“杀降不祥”,于禁不接受别人投降,自己却在被俘后投降,于是他忠臣的人设崩塌,曹操没好意思做的事情,魏文帝曹丕做了:“欲遣使吴,先令北诣邺谒高陵(曹操埋葬之地,可见七十二疑冢之说不真)。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、庞德愤怒、禁降服之状。禁见,惭恚发病薨。”
于禁身死名灭,谥曰厉侯,谥法对此有解释:“杀戮无辜曰厉,暴虐无亲曰厉,愎狠无礼曰厉。”
说了庞德于禁,可能有读者要问了:假忠臣真降将中既然有庞德,为什么没有马超?
这个问题很好回答:马超的人设中,从来就没有忠臣二字,在正史中也不是孝子,是罗贯中颠倒了马超起兵和马腾被诛三族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,说马超不忠不孝可以,说他是“假忠臣”并不恰当。
排除了马超,也可以排除关羽张辽,那么剩下的三个“假忠臣真降将”分别是谁呢?咱们先列个名单:文聘、潘濬、黄权——“忠臣”二字不过是他们为捞取高官厚禄和青史美名而立的牌坊而已。
文聘降曹之前先做了一番表演:“祖征荆州,琮举州降,呼聘欲与俱,聘曰:‘聘不能全州,当待罪而已。’太祖济汉,聘乃诣太祖,太祖问曰:‘来何迟邪?’聘曰:‘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,荆州虽没,常愿据守汉川,保全土境,生不负于孤弱,死无愧于地下,而计不得已,以至於此。实怀悲惭,无颜早见耳。’遂欷歔流涕。”
文聘不跟随刘琮一起投降,就是跟故主划清了界线,在曹操面前哭哭啼啼,说的话也很有技术,那意思是他早就应该跟刘表一起归属朝廷,也是变相向曹操表忠心——如果文聘不是单独降曹并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,是不可能直接受封江夏太守、赐爵关内侯的。
汉末三国乱世,投降并不是很丢人,但一边哭哭啼啼表示对旧主的忠心,一边肚子里憋着笑接受新主的封赏,这就有些令人作呕了。
跟文聘一样“善于哭泣”的还有黄权和潘濬——这两个人居然也被正史记载为忠臣良将,有些没有细看史书和小说的读者,可能也被他们的眼泪蒙骗了。
蜀汉益州治中从事(益州牧助理)、镇北将军黄权在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降曹,陈寿写《三国志》的时候却把他划归“蜀书”,同时也写了黄权在曹魏的官职之高、与司马懿的关系之好:“文帝(曹丕)善之,拜为镇南将军,封育阳侯,加侍中,使之陪乘。领益州刺史,徙占河南。大将军司马宣王(司马懿)深器之,景初三年,蜀延熙二年,权迁车骑将军、仪同三司。”
黄权是不是蜀汉忠臣,魏文帝曹丕知道,鹰视狼顾的司马懿也清楚,黄权的“不忘旧情”,换来的是其家属在蜀汉继续领取薪水。
说话的时候“大义凛然”,做出的事情却令人不吃,这其中表现最“优异”的可能就是“荆州治中从事、留典州事”的潘濬了,荆州丢失后,他的表演也是异常精彩:“权克荆州,将吏悉皆归附,而濬独称疾不见。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,濬伏面著床席不起,涕泣交横,哀咽不能自胜。”
史书写得明明白,潘濬在荆州的时候就与关羽“不睦”。这位“助理州牧”并没有帮在襄樊征战的关羽看好后院儿,荆州丢失后,潘濬趴在床上哭得昏天黑地,却并不影响他把女儿送给孙权的二儿子(濬女配建昌侯孙虑),结果孙虑二十岁就死掉了,潘姑娘有没有改嫁,谁也不知道。
潘濬一边表示自己不忍投降,一边带兵对故主的盟军(或藩属)大开杀戒:“五谿蛮夷叛乱盘结,权假濬节,督诸军讨之,斩首获生,盖以万数。”
武陵蛮,又称五溪蛮,就是武陵地区部族的统称,刘备伐吴的时候,那些部族是出了兵的:“先主遣马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,蛮夷渠帅皆受印号,咸如意指。会先主败绩与夷陵,良亦遇害。
《续汉书》居然说潘濬“潘濬方严疾恶,义形于色,梗梗有大节,有吴之栋石也。”吴国有“大节”的“栋梁柱石”,却是与蜀汉首席大将不和睦且要为荆州丢失负责的降将,史书跟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:降将未必可恨,因为临难不苟免很难,但像庞德、于禁、文聘、黄权、潘濬这样既当又立,嘴上挂着“故主恩义”,身上挂着新主印绶,甚至反戈一击的所谓忠臣良将,在三国时期还有很多,在您看来,是不是还有人做得比他们更过分、更令人不齿?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一直牛配资-配资平台配资-网络炒股杠杆-网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